天津大学第十七届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
邀四海英才 聚天大未来
引言
事业兴盛,根基在人;人才汇聚,方能蓬勃发展。天津大学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传递出学校“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,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”的坚定信心。学校始终坚持“人才强校”主战略,持续优化引育机制,致力于营造人人皆可成才、各尽所能的良好生态。
国运兴则人才兴,民族复兴呼唤英才涌现。天津大学隆重举办第十七届“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”,诚邀海内外青年英才云端相聚、共襄盛会、逐梦未来!
论坛简介
“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”是天津大学面向全球青年学者打造的重要引才交流平台,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六届,累计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青年才俊参会。论坛致力于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对接桥梁,助力青年学者了解天津和学校人才政策,共同投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。
时间安排:
本次论坛将采取线上的方式举行。学校欢迎具有入选国家海外优青项目潜力的学者踊跃申报。
主论坛时间:
2025年8月16日
线上观看直播地点:。。。。。
天津大学诚邀有意申报2025年下半年国家“海外优青”项目的青年学者依托我校申报。学校将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与全方位的综合保障服务,为优秀人才打造追梦筑梦的沃土。
此外,天津大学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岗位信息亦同步开放,欢迎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。其中,讲席教授岗位实行“一事一议”机制,待遇从优、支持力度大。
招聘信息
一、招聘领域
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:
化学工程与技术、仪器科学与技术、光学工程、生物医学工程、土木工程、水利工程、船舶与海洋工程、机械工程、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、力学、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物学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、材料科学与工程、建筑学、城乡规划学、风景园林、电气工程、控制科学与工程、信息与通信工程、电子科学与技术、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软件工程、人工智能、网络空间安全、智能制造、海洋科学、环境科学与工程、交通运输工程、市政工程、海洋环境、食品科学与工程、地理学、地球系统科学、地球物理学、纳米科学与技术、环境生态遥感、储能科学与工程等。
医学、生物与药学领域:
脑认知与神经科学、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、医学大数据、基础医学、临床医学、康复医学、医学影像、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、流行病与卫生统计、救援医学、职业卫生、生物材料、卫生事业管理、计算生物学、结构生物学、化学生物学、合成生物学、医学相关生物学、生物制造,生物微流体,生物传感、药物化学、药剂学、药物分析、药理毒理学、生物信息学、药事管理、放射医学、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等。
经济管理与人文社科领域:
经济学、管理科学与工程、工商管理、公共管理、艺术学、法学、语言文学、教育学、心理学、新闻传播学、马克思主义理论、国际中文教育、外国语言文学、翻译、区域国别学等。
二、申请条件
(一)海外优青项目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:
(1)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,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,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;
(2)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(含)以后;
(3)具有博士学位;
(4)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、工程技术等;
(5)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4月15日前,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、科研机构、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,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;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,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(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);
在海外工作期间,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,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。
(6)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,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;
(7)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(来华)工作,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(来华)工作。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(来华)工作不少于3年。
(二)限项要求
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,不能逆层次申请。
本申报条件参照2025年上半年海外优青项目指南,最终申报条件请以2025年下半年海外优青项目指南正式发布内容为准。
三、海外优青的具体支持待遇如下:
1.聘任岗位:给予事业编制正高教职,菁英教授岗位,开通直聘博导绿色通道,授予博导资格。对于进入海优会评暂未通过者,学校提供“北洋学者英才计划”事业编岗位的绿色通道;入选海优后补齐相关引进待遇;
2.福利待遇: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,并配套充足的安家费和科研经费。首聘期结束后继续提供长周期薪酬支持,助力教师在稳定周期中冲刺更高平台,后续亦可按学校晋升通道,持续拓展发展空间;
3.团队支持:入职首年即给予研究生招生指标,首聘期内硕/博研究生招生指标单列,学校全额支持招收2名博士后,博士后招收指标不限;
4.子女教育:学校建有优质的附属幼儿园、小学及中学;
5.住房医疗:学校在北洋园校区和卫津路校区均为引进人才提供周转住房,附近生活交通配套齐全,北洋园校区地铁直达;周边拥有天津大中心医院、泰达医院、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、津南医院、爱尔眼科医院、天津医院、海河医院、儿童医院、胸科医院等天津直附属医院及医学中心,为教职工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。
6.天津优质教育资源丰富,教育优势凸显,是全国三个高考自主命题城市之一。天津初中升高中录取率、本科录取率、985高校录取率均在全国各省份中遥遥领先,被誉为考大学“最容易”的地方;
7.其他政策:在符合一定条件基础上,协助解决配偶工作。
四、报名方式
报名表链接:【腾讯文档】天津大学第十七届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:https://docs.qq.com/form/page/DWWlQbk5BRHVMeXhN。
请注意,本次招聘仅接受通过此专属报名二维码提交的申请,其他报名路径无效。如有任何疑问,请联系咨询下表中各学院。
五、联系方式
1. 各学院联系方式
另附图片
2. 人事处联系方式
(1)海外优青项目
联系人:张老师
联系电话:+86-22-27402079
联系邮箱:talent@tju.edu.cn
(2)讲席教授、菁英教授、英才教授、英才副教授岗位
联 系 人:丁老师、杨老师
联系电话:+86-22-27402079
联系邮箱:talent@tju.edu.cn
(3)副研究员、副教授、讲师岗位
联 系 人:陈老师
联系电话:+86-22-27404886
联系邮箱:enquiry_hr@tju.edu.cn
(4)博士后岗位
联 系 人:霍老师
联系电话:+86-22-27403100
联系邮箱: postdoctor@tju.edu.cn
(5)附属医院有关临床岗位
联 系 人:李老师,姚老师
联系电话:+86-22-87371301
联系邮箱: ykb@tju.edu.cn
地址: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雅观路135号
邮编:300350
学校概括
天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,设有卫津路校区、北洋园校区、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、福州国际校区和深圳学院。这所低调务实的老牌强校,见证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,彰显着创新与卓越的精神。
自1895年创立伊始,天津大学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积极响应每个新时代的号召,践行“兴学强国”的使命。秉承卓越教育的核心理念,天津大学培育了众多杰出人才,为国家的昌盛与进步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历经一个世纪的洗礼,如今的天津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师资力量强大、学科特色鲜明、教育质量卓越、科研水平领先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,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,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影响力。
这里大咖云集,群贤毕至
师资力量,作为人才培育的坚实基石,构筑了学校发展的道路。学校拥有一支朝气蓬勃、经验丰沛的教师队伍,涵盖了学术界的杰出人才和工业界的顶尖专家,包括数量庞大的院士、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国家级青年人才。在天津大学您总能找到前进的榜样、指导者、帮扶者和合作者。
在2024科睿唯安“全球高被引科学家”榜单中,天津大学共有25位学者荣耀入选,数量再创新高,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9名,彰显了学校在全球科研领域的卓越影响力。
同年,斯坦福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榜单发布,天津大学以卓越表现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0名,进一步印证了学校在科研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雄厚实力。
这里学科卓越,实力雄厚
在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发布的《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》中,天津大学100%专业全部上榜,其中A+专业数量25个,A类专业数量34个,所培养的学生占比90.48%,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。
在泰晤士高等教育(THE)2025年4月发布的亚洲大学排名情况中,天津大学排名稳步提升,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排名第13位,在亚洲高校中排名第32位。
3月12日发布的 2025-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,天津大学17个学科上榜,其中3个学科进入前50名,8个学科进入前 200 名。建筑学位列第30名,化学工程位列全球第 41名。
“强工、厚理、振文、兴医、交叉(融合)”的学科发展思路,形成了工科优势明显、理工结合,经、管、文、法、医、教育、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布局。
现有4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,3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,3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
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:化学、材料科学与工程、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、化学工程与技术、管理科学与工程;
15个学科进入ESI前1%,其中5个学科进入1‰,工程、化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‱ 。
学校承担大项目、产出大成果的能力不断提升。2024年科研经费再创新高,实到总经费超41.35亿元。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6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项;获批人文社科重大项目7项,再创学校历史新高;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。2015年至2024年,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国家三大奖17项。
这里平台一流,科研硬核
牢固的学科基础,支撑一流的平台。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。天津大学拥有一流的实验设施和科研平台,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。
现有科研平台建设概况
1 个国家大科学装置
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
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
5个国家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
142个教育部、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
2019年10月,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——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正式启动建设。2024年11月,该项目在天津大学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。
学校获批建设的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,是教育部首批批复建设的7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。
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深度探索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前沿实践,从创新创业基地的平台孵化到科技示范园区的成果绽放,天津大学为人才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和保障。学校不仅致力于科研设施的建设配置,更在科研学术上倾注心血,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,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而广泛合作关系,为科研团队和个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遇。
天津大学始终秉持顶天立地、勇攀高峰的精神,为一流人才提供先进的科研平台、优越的薪酬待遇、良好的生活保障、周到的人文关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。诚挚欢迎海内外英才与天大“双向奔赴”,在这里成就“天大”的事业!